“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在创建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幼教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死教育”只会让孩子死读书本,而“活教育”就是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死教书”的方法,以“大自然”为活教材,冲破幼儿园这一狭小的天地,让孩子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活动设计时也尽量让幼儿多参与,多动手。幼儿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依陈鹤琴看来,我们的教学要活“做”就起着纽带的作用,通过“做”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缩短,把知识和技能联结起来。根据过往的一些经验,回想自己的教学实践,让幼儿多“做”的例子是很多,不管上的是什么课,音乐课让孩子多拍、多唱、多跳,科学课让孩子动
手做简单的实验,学习记录的方法,美术课多涂、多画。这些事实都告诉我们“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这条原则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常用、普遍的一条原则。以后的一日生活中我们更应该让幼儿动手为自己服务,以提高他们自身的生活自己能力。
一﹑把握兴趣点
教师通过媒体、实物、以及开放性的提问等方式,引导孩子发现事物的变化。当孩子发现这一特征后,都感到非常的兴奋,于是教师立即抓住这个兴趣点,来挖掘更有价值的教育内容,通过图片、媒体,让孩子细致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蕴含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
二、替代教学
陈鹤琴说,玩是孩子的天性,你没有东西给他做,他就要破坏,就要捣乱。所以我们要他做,要他建设,要他创造。
三、挖掘闪光点
陈鹤琴认为,孩子是喜欢称赞的,你称赞他,他就高兴,你吵他,他就反感。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吝啬对孩子的称赞,哪怕他只获得了一点点的进步,我们也要由衷的表扬他,帮助其树立自信。